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1993年高三的时候,借的别人一本两天就啃完了;第二次读是在大二的时候,在小摊上买了一套盗版,啃了一个星期;过年的时候在网上买了三本人民文学的平装套,这次足足看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今天才彻底看完。也许是现在看书的时间太少吧,只能每天晚上倦在被窝里面时拿着翻上几页,但是却不敢太晚。
总记得以前看书的时候必定是要一口气看完才罢休的,就像是做一件事情必定要得到结果一般。但是现在却不竟然,在书页中卡一张书签,得空时略读几页再翻过,这倒是和目前的做事的态度相似,有闲情有雅志也有追求却没了往日那般穷追猛打死缠烂凑的心境。也许是随着年龄和境遇的增长,人在多了些世故之情上也略多了些懈怠之气。
第三次再读平凡的世界花了更多的时间,也有更多的感触。我总认为一本书一部电影都是随着心境的变迁带来不同的感受的,经历的越多你的感想会更加不同,或许你的理解会更多。前两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为故事中人物的境遇和奋斗所激励和感慨,但是这次再读更多的是对书中波澜壮阔的时空间跨度和人物内心的点滴变化所折服。
80年代的语句现在读起来仍然让人回味无穷,那父与兄子之间的亲情刻画,那少男少女间真挚感情的流露,那兄弟之间的默默一语,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轻轻朗读这些令人感慨的语句,仿佛只有让这些话慢慢弥漫在周围的空气里才能让撩拨的情绪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在孙少平的身影里仿佛总看到自己以前的影子,都如此不安于苟全的现状,宁可在陌生的城市里漂泊和找寻,都愿在恶劣的条件下考验自己的承受力,任何时候都要去维护自己那点小小的尊严哪怕是小小的伪装,这也许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这里没有伟大的梦想,也没有斑斓的爱情,只是一个平凡的世界。虽然与于现实社会的价值取向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却刻画了那个年代的现实和现实笼罩下的个体追求,虽然不可逃脱农民和工人的命运,但是仍然有自己精彩的世界,这就足够了。
关键的是那种执着追求的生活态度,苦难是寻找自我的试金石,追求苦难的精神并不是为了苦难,而是一种发现自我的历程,这点倒是有些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