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没有回去了,所以父亲特地嘱咐今年务必回乡,我是散懒惯了的人,的确有些歉意的。今年的清明雨很大,所以,耽搁了一天才坐车回去的,从乡俗来看,已经算对不住祖先了,不过,现在大家好像都不太在意这些了。
上坟的那条路基本还依稀记得,只是杂草树木长得茂盛了不少。这里埋了三代的祖先,算起来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依稀记得的只有奶奶,可以肯定的是到这一代就是终点了,我们这一代恐怕再不会安葬于此了。再过若干些年,我也不知道,还能剩下些什么。
仪式结束了,一个亲戚带着我随处逛逛,就看到了这个大宅。咋一看还以为是谁家修的院子,走进了才发现是个阴宅。在我们村的条件来看,这的确是够气派的,带前面的门庭估计有三百多平。听说,这是村里一位孝感市组织部的干部去年修的,花了点儿钱买了别人几块地。
“占这么大地儿修这个,村里就没人去反应一下” “唉,别人是当大官的,告了有啥用,再说,现在地荒得没用的多了”
现在所有村里的亲戚都搬走了,大部分去镇上县上买了房,做做小生意或者去外面打工,家里的老屋就三叔老两口住着在。老屋分为两处,上面一处有人住就显得比较敞亮和干净,下面没人住的屋里黑洞洞的,一副沉寂的样子。和小时候相比,村里通了水和电,不过厕所还是公用的,初来的人肯定不习惯那脏景象,吃饭还是烧灶烧“柴把子”,大多数人洗衣服还是去那个大塘。
我们村以前是个大村,有800多口人,记得小时候回来过年的时候特别热闹,村口大塘打鱼各家各户杀猪,现在大概就剩100多人了吧,能出去的基本都出去了。在村里逛了逛,大部分人家里的门窗都锁了,厚厚的灰尘覆盖着,极少听到鸡鸣猪叫,偶尔一两条看家的狗或者猫在旁边懒散的蹲着晒太阳。
三叔老两口是和儿子媳妇过不来从镇上回来的,种了一点儿菜,弄了一口鱼塘,但是没种粮食了,主要是年纪大了伺候不了庄稼了。按他的说法解决日常吃饭没什么问题,但是遇到些现钱的事儿还是要靠女儿接济点儿。走的时候我拿了两百块钱,他死活不要,我坚持塞到了他的口袋,匆忙走了。
清明,正是油菜花的时节,村里的油菜花已经没有儿时那漫山遍野的景象了。很多地我看都荒着没人去伺候,听说,靠河边的那一大片肥田前两年被一个老板承包种芦笋,结果就种了一年就没种了,后来知道是整个农业创新的项目忽悠国家的银子,现在村里种田的人少也就没人管了,一直荒着。依稀记得河边的白萝卜,拔出来就河水洗洗吃是最甜的。
此刻,也许就这片黄花,还能挤出些浪漫吧。
暂无评论